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湖南农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和管理、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农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学校办学起始于1903年10月8日创办的修业学堂。修业学堂先后发展为湖南省私立修业农业学校、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12月1日,湖南省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学校197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7年成为第三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4年3月25日,湖南农学院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3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79公顷,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70亿元。截至2024年11月30日,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9个;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在职教职工2651人,全日制本科生36315人(独立学院4120人),研究生8313人。学校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

招生老师1对1咨询

—— 在线测试是否符合条件 ——

姓 名
手 机
点击提交

湖南农业大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65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101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职工215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47人,省级人才415人。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创新团队10个,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

湖南农业大学部分师资

湖南农业大学院系专业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9个,学科专业涵盖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10大门类。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项目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项目

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是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个,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2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7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


截至2024年4月,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园艺学进入全国前10-20%(B+),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进入全国前20-30%(B),生态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进入全国前30-40%(B-)。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后项目

湖南农业大学学术资源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牵头组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89个。学校建成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审定(登记)新品种300余个;获授权专利3000余件。“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0余项,到位科技经费达10.01亿元。


截至2024年4月,“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0项,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合作完成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8项(其中主持完成10项)。共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权)88个,创历史新高;共申请国家专利1211件(其中发明专利800件),获授权专利859件(其中发明专利50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及拥有数在湖南省省属高校中位居第1、在全国农业院校位居第7、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共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785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0篇,发表CSSCI收录论文500余篇,实现了以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署名文章的重大突破。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底,学校共有馆藏纸质图书217.47万册;电子图书245万册,电子期刊7.07万册、学位论文约513.5万册、音视频资料47878小时;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8个。馆藏文献覆盖农、理、工、医、法、文、管理、经济、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




学术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1956年创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系CSCD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也是美国CA、俄罗斯JA、英国CABI、日本JST、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期刊。本刊主要刊登作物科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医学)、生物工程与技术、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为双月刊,重点报道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三农”热点笔谈、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外国农经等。此期刊曾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湖南省双十佳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和连续3届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年入选《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中国社科期刊。


《作物研究》

《作物研究》系湖南省作物学会主办的有关作物科技的刊物,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来源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论文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的13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广泛开展人员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40多所大学开展教育合作。是湖南省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高校和湖南省首个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高校,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揭牌成立湖南省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农业与健康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暨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项目学校,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


2024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云南普洱分中心、德宏分中心先后挂牌成立。分中心将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和德宏热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两个新型研发机构,协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办学硕士

湖南农业大学联合办学博士

湖南农业大学更多介绍

校园环境


湖南农业大学官网“影像农大”可浏览校园全景VR。


修业学堂

百年传承:在旧中国诞生的修业学堂,回应民族独立和农业振兴理想,开创了湖南新学教育和农业教育的先河。习苦耐劳、崇朴尚实成为农大人永续的精神追求。


修业广场五牛雕塑

发扬“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第一教学楼

进德修业:始建于1956年的第一教学楼,是农大的精神象征。激励师生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综合实验楼

强农兴农:秉承湖湘文化精神,肩扛强农兴农使命,以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五位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躬耕中国大地。


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系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56万平米。


隆平园

2023年6月18日,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像落成揭幕。




历史建筑


湖南农业大学建筑群

湖南农业大学建筑群位于湖南农业大学丹桂路。2014年3月,湖南农业大学建筑群(含第一教学楼、思源馆)被长沙市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子明故居

位于湖南农业大学逸苑小区,南临滨河路。是一栋二层单元式住宅楼。砖木结构,小青瓦两坡屋顶。这座楼建造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2014年3月2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把柳子明故居列入 “长沙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8年,长沙市芙蓉区政府对故居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同时将建筑物北向一片区域辟为故居园林。园林建有葡萄廊架,还种植了多种花卉,其中有韩国国花木槿花。

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预约专家咨询

lufeishengxue

长按上方号码复制到微信添加